清宫——帝皇使用的极品印章1

发布日期:2025-06-24 00:19    点击次数:115

图片

图片

印面及印文

清宣统  御制鸡血交龙钮“无逸斋精鉴玺”  

3.5×1.5×3.8cm,重44g          

备注:北美盛宣怀后人家族收藏

RMB: 1,000,000-1,500,000

图片

图片

寿山鸡血石雕螭龙钮和硕怡亲王章

起拍价格:8,000 欧元

规格: H 10.5 cm,891 g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雍正·周庸恭镌款寿山石雕螭龙纹方玺“和硕怡亲王章”

Lot 1355

印文:和硕怡亲王章

边款:周庸恭镌

高:9.5cm 长:10cm 宽:10cm

RMB: 3,800,000-6,000,000

来源:1.Charles A. Killie 旧藏,北京,二十世纪初。

2.Col. H. M. Boies 旧藏,美国宾夕尼亚州,二十世纪初。

3.香港苏富比,2010年10月8日,图录号2625。公众号:人二

藏者简介:Charles A. KILLIE (1857-1916) 任职于美国长老会(北京分会)。义和团运动时期,他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拍摄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庄亲王宝寿山白芙蓉石雕螭龙钮章

 王宝(朱)。

高:4.7cm 长:4.5cm 宽:4.5cm

RMB: 180,000-280,000

图片

雍正帝即位时,年龄已经45岁,是清代皇帝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一位。在整整45年的皇子生涯中,他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雍亲王藩邸时期的印章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通过现存实物和《宝薮》的统计,雍正即位以前制作印章多达120方,其中包括24方双面印,共有印文144方。(和硕雍亲王宝 寿山石质?随形雕云龙方形玺?篆书)

图片

雍正帝名胤禛,他的别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是大家都熟知的,在其早年的书法作品中也经常使用。但是,他还有其他的名号则很少有人提到,如:“闲云道人”、“尘外散人”(圆明主人 寿山石质?狮纽方形玺?篆书)

图片

和其他皇帝一样,雍正帝即位以后便开始了御用宝玺的制作。《活计档》记载最早制作的是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七日交办的“雍正御笔之宝”。正帝对御用宝玺制作的要求也都非常具体,甚至成为重要的设计者、指导者和最后的验收者。从现存的实物看,雍正帝的宝玺制作十分精致,印文篆法、布局都有可观之处,水平很高,这和雍正帝自己的参与和严格要求不无关系。(雍正御笔之宝 寿山石质?瓦纽方形玺?篆书)

图片

乐善堂 瓷质?椭圆形玺?篆书

图片

雍正御览之宝 寿山石质?雕螭桥纽方形玺

图片

雍正宸翰 寿山石质?云龙纽方形玺

图片

敬天尊祖 寿山石质?瑞兽纽方形玺

图片

亲贤爱民 寿山石质?瑞兽纽方形玺

图片

朝乾夕惕 寿山石质?瑞兽纽方形玺

图片

兢兢业业 寿山石质?螭纽长方形玺

图片

为君难 寿山石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

嘉庆“宝笈三编”印,青玉蹲龙纽,阳文篆书。面三厘米见方 通高五厘米 纽高2.3厘米。此玺是《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的内府收藏书画作品上必钤的宝玺,此亦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标志性宝玺。

图片

图片

图片

“嘉庆御览之宝”印,寿山石随形雕山水椭圆章,阳文篆书,长直径4.3厘米 通高8.5厘米,嘉庆帝宝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嘉庆鉴赏” 青玉质 螭纽 汉文篆书,直径3.1厘米 通高4.2厘米 纽高1.1厘米。

图片

图片

“宜子孙” 青玉质 螭纽 汉文篆书,面2.9厘米见方 通高2.3厘米 纽高1.1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希堂精鉴玺” 白玉质 狮纽 汉文篆书,面长4.4厘米 宽2.3厘米 通高4.2厘米。

图片

图片

女史收藏

清初(印钮)/乾隆(印文) 白玉交龙钮「乾隆御笔」玺

12.5 x 12.5 x 高 9.2 厘米

估价:70,000,000 - 90,000,000 港元

来源:

巴黎著名古董商 Galerie Langweil,1905年

爱米尔.吉美(1836-1918年)收藏,1905年1月购自上述艺商,登录编号1689,此后家族传承

香港苏富比2008年10月8日,编号2003及封面

观其印钮,双龙相背而踞、尾部交缠,锐目圆瞪,英姿飒爽,肌肉矫健,爪足有力,蓄势待发。如此交龙式钮,应属大清立国初年之工,或乃乾隆高祖父皇太极(1592-1643年)崇德年间所制。乾隆皇帝在登基初年,命人在家传玉宝上重刻印文,钤盖御制诗文书画上,既对满洲祖先致敬,同时显示他对汉族文人传统的尊重。

清康熙 — 民国

图片

亚洲私人收藏

清康熙(印钮)/民国约1913年(印文)

檀香木异兽钮 「敬懿皇贵妃之宝」方玺

9.4 x 9.4 x 高 10.6 厘米

估价:3,000,000 - 5,000,000 港元

墨品按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6日中国艺术品春拍期间拍卖,康熙帝御宝“敬天勤民”檀香木异兽钮方玺,该玺起拍价估计为1500万美元。此玺为中国历来在位时间最长、最强大的君主─康熙皇帝的最大型、最重要的印玺。康熙帝“敬天勤民”宝玺正代表了贯穿中国历史的“君权天授”哲学思想,以及天子作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之正统性,是康熙帝作为君主的座右铭。除“敬天勤民”玺外,本专拍尚呈献两件康熙宝玺宝物,分别为一方寿山石雕制之“渊鉴斋”印,以及目前已知唯一保存于私人收藏的一册“康熙宝薮”印谱。

清康熙

康熙帝御宝

檀香木异兽钮

方玺

印文

《敬天勤民》

尺寸

11 x 10.2 x 10.2厘米

(4 1/4 x 4 x 4 英寸)

材质

檀香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瑞兽钮

《渊鉴斋》

尺寸

6.9 x 5.9 x 5.9 厘米

(2 5/8 x 2 1/4 x 2 1/4 英寸)

材质

寿山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乾隆

康熙皇帝御制

印玺

「康熙宝薮(sǒu)」

尺寸

27.7 x 13.4 厘米

(10 7/8 x 5 1/4 英寸)

整体

565 x 27.7 厘米

(222 1/2 x 10 7/8 英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知识延伸

关于康熙檀香木「敬天勤民」宝

郭福祥

位于紫禁城后部的干清宫为清代帝王寝兴之所,是宫中重要的政治策源地。这里曾贮存过两方在清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宝玺,一方是贮存在西暖阁中的源于康熙皇帝的「敬天勤民」宝,另一方是贮存于东暖阁的乾隆皇帝的「古稀天子之宝」。此次香港苏富比公司征集到的檀香木异兽钮「敬天勤民」宝即是那方康熙时期收存于干清宫西暖阁的原印。

此宝檀香木质,异兽钮,印面10.15公分见方,通高11公分,印台高4.2公分。印文为九迭篆「敬天勤民」四字,阳文。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以及此次拍卖(拍品编号3103)的两册《康熙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体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宝薮》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康熙皇帝宝玺的真品。鉴于此宝在清代皇帝玺印中非常特殊,与清朝政治纲领有密切关系,故在这里对相关问题略加陈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此宝的内涵和价值。

一、「敬天勤民」是康熙政纲的重要内容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以「敬天勤民」为印文刻制宝玺?为什么又要将这方「敬天勤民」宝置于干清宫如此重要的地方?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清代统治者的为政准则中寻找答案。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历史中,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备的统治理念。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统治准则和措施更是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以及社会主宰力量的基本认识,形成了不同时代皇帝统治的政治纲领。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和沉淀,到清代乾隆时期最终被概括为「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八字政纲,成为清代皇帝行政的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政纲浓缩、提炼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皇帝的定义,总结了国家赖以良性运转所需要的皇帝的条件,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皇帝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成熟。1而「敬天勤民」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敬天,是因为皇帝是天之子,其统治是代天敷治,天命所归。敬天是为了仰答眷命,得到上天的庇佑,表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所以勤民,是因为民为邦本,是统治稳固的基础。勤民就是爱民,要关心民生,廑念民间疾苦,同情民困,不为民累,这样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作为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皇帝,康熙认为「敬天勤民」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必要条件,是一个明君应该具备的基本质量。他曾讲,人君「惟当敬天勤民,鞠躬尽瘁而已」,「君道在于爱民,此帝王之常经,祖宗之家法」。2因此他常以敬天勤民鞭策自己,表示「朕自御极以来,早夜孜孜,以敬天勤民为念,不敢少有逸豫」。3以敬天勤民为行政的准则。

在敬天方面,康熙皇帝的态度非常虔诚,遇到比较大的自然灾害,都能够反躬自问,内省己过。特别强调斋戒虔祷,凡庙坛祭祀,都要亲自去行礼,从不敢懈怠。

在勤民方面,康熙皇帝认为君主是为百姓而设立的。「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富贵之具而已,固将副教养之责,使四海九洲无一夫不获其所也」。4因此作为君主要尊重百姓,时存诚敬之心。「临民以主敬为本。昔人有言一念不敬,或贻四海之忧;一日不敬,或以致千百年之患」。5尊重百姓,就是要千方百计为百姓谋利益,顺民意,为民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勤民的具体表现就是勤政。在康熙的御制诗文集中,经常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对自己勤政的记述。「朕抚御天下,每以民生为念,夙兴夜寐,无时少懈也」,6「朕先忧而饮食俱废者,为民也」。7在给地方大臣的批示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他对诸如庄稼收成、虫灾、旱涝的关注。在勤民勤政这一点上,康熙皇帝可谓言行一致。

在康熙看来,敬天与勤民是统一的,天意即民意,敬天即是敬民意,敬天就要爱民。这是他自始至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为政的座右铭。因此,其在位期间刻制此方「敬天勤民」宝,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意的。

二、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与「敬天勤民」宝

到目前为止,笔者共见到过三方清代的「敬天勤民」宝。第一方即此次拍卖的这方檀香木异兽钮宝。第二方白玉质,交龙钮,印面9.2公分见方。印钮为康熙时期风格,交龙身体细劲,神态威猛。印体四周刻有乾隆皇帝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有序》御制诗,落款时间为「乾隆戊辰春」,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此宝曾经过火烧,整体酥裂,现仅残存一半。第三方亦为白玉质,交龙钮,印面9.65公分见方。印钮是典型的乾隆时期风格,印体四周也刻有乾隆御书《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有序》,落款时间为「乾隆戊午春」,即乾隆六十三年,也就是嘉庆三年(1798年)。后面两方现在都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敬天勤民」宝的文献记载,比较直接的有以下几则:

一是雍正元年(1723年)的造办处活计文件中的记录。正月「二十二日,怡亲王交六兽钮黄寿山石「体元主人」图书一方、双龙白玉「万几余暇」图书一方、檀香木「敬天勤民」图书一方。奉旨:白玉图书上「万几余暇」字磨平,将檀香木图书上「敬天勤民」字砣做在白玉图书上,其檀香木图书不必动。再将白玉图书上「万几余暇」字照「体元主人」图书式样另寻寿山石补做一方。钦此;于二月初四日,刻得收贮螭钮寿山石「万几余暇」图书一方,并原交「体元主人」图书一方,怡亲王呈进讫;三月初一日,砣做得双龙白玉「敬天勤民」图书一方,随象牙顶锦匣,怡亲王呈进讫;七月二十五日,原交檀香木「敬天勤民」图书一方,首领太监苏培盛持去,入在大宝箱内讫。」8档案中所言的「图书」是印章的别称。这条记录非常重要,明确记载康熙的「敬天勤民」宝是檀香木质地,雍正重刻的是白玉双龙钮宝,厘清了第一方檀香木宝和第二方白玉宝之间的关系。

二是乾隆皇帝所作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有序》的御制诗。诗的序言为:「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9该序反映出乾隆皇帝对「敬天勤民」宝的认识。他认为「敬天勤民」宝只有一方,那就是第二方「敬天勤民」白玉宝,是他的祖父康熙、父亲雍正和他自己三世传用之宝。

三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的造办处活计档:「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太监胡应瑞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汉玉「敬天勤民」宝一方,传旨:宝上着朱采四面照样刻字,钦此。于十一月初七日首领文旦交白玉「敬天勤民」宝一方,传旨:宝上着朱采四面照样刻字,钦此。」10说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并于第二年命内廷著名刻字匠朱采将其刻在第二方「敬天勤民」宝的四周。

通过以上三方实物和文献记载,关于「敬天勤民」宝的来龙去脉也就十分清楚了。「敬天勤民」宝并非像乾隆御制诗所言,只有一方,三世传用。而是共有三方,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刻,雍正、乾隆所制者都是以康熙之玺为蓝本。

康熙年间,制作了檀香木「敬天勤民」宝,存放于干清宫西暖阁,即第一方檀香木「敬天勤民」宝。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授意磨去康熙皇帝的「万几余暇」白玉交龙钮玺的印文,而于其上重镌「敬天勤民」。这方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宝取代前一方檀香木「敬天勤民」宝置于干清宫西暖阁,原檀香木宝则被放入专门收存康熙皇帝玺印的大宝箱中。乾隆继位以后,对雍正皇帝的宝玺进行整理,沿袭了雍正皇帝的做法,仍将白玉交龙「敬天勤民」玺留在原处。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特别为此玺作《敬天勤民宝四言诗》,阐发「敬天勤民」的重要性,并于第二年命工匠将其刻在该玺的四周。这就是第二方白玉交龙钮「敬天勤民」宝。

嘉庆二年(1797年)干清宫火灾,雍正重刻的白玉宝被烧残。鉴于其重要性,乾隆皇帝于第二年又命造办处重新制作一方,印文完全和雍正时的白玉宝相同,而印钮则是乾隆时期的样式。宝四周也刻有乾隆的御制诗,只是落款的时间变成了重新制作时的嘉庆三年。这方宝制作后仍按照康熙和雍正时候的惯例,放在干清宫西暖阁,直到清朝结束。这就是第三方白玉交龙钮「敬天勤民」宝。

处于清王朝发展鼎盛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均镌刻有「敬天勤民」宝,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乾隆帝的为政之准则。正如乾隆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此次拍卖的檀香木宝作为清代三方「敬天勤民」宝中的第一方,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三、康熙「敬天勤民」宝的材质、雕刻和印迹追踪

此方康熙「敬天勤民」宝的材质和雕刻令人印象深刻。檀香木作为制作皇帝御用玺印的材质,在清代历史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个是清早期,特别是康熙时期。康熙时期的檀香木宝大的十几公分,小的几公分,都是用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印钮多为异兽钮,异兽身体丰腴,四肢健硕,头部细长,平行前视,单角,眼细小,类似猪的嘴鼻,后颈两边有几缕卷曲的毛发。整个雕刻风格拙朴,线条流畅、简洁。另一个是清晚期,主要是慈禧皇太后的宝玺。大小均有,小的用一块材料雕刻,大的基本上是印钮和印体分开制作,再连接合成。印钮多为交龙钮。此方「敬天勤民」宝即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的檀香木宝玺,从中可见康熙时期檀香木宝玺印钮雕刻的基本面貌。

北京故宫藏《康熙宝薮》记载:「敬天勤民,随便御笔大字上可用。」但实际上,此方「敬天勤民」宝的钤用似有一定的规律。尽管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康熙「敬天勤民」宝的钤用痕迹,但从现存的两件雍正和乾隆时期钤有「敬天勤民」宝的作品可以大致推知康熙时的使用情况。其中一件是雍正五年(1727年)郎世宁绘制的《瑞谷图》,图中所书雍正皇帝有关修德勤民谕旨的结尾处钤有「敬天勤民」宝。另一件是宋人张先《十咏图》,描写的是太平盛世氛围下的文人雅会,卷前乾隆御笔引首「诵芬写妙」大字上部中间钤有「敬天勤民」宝。从这两件作品的题材可知,「敬天勤民」宝钤用的作品大都表现的是皇帝治理下的国家安定、政治清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