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云

发布日期:2025-03-06 13:38    点击次数:55

编者按

为了给爱好写作的同学们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本报特推出“五色云”专版,不限主题,不限体裁,选登同学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好文章。

我看中轴线

冯玺诚(10岁)

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朝阳学校四年级(3)班

[记事]

SuperAI超级轨迹赛

周艾伦(11岁)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五年级(13)班

寒假,我有幸参加了在河南郑州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我参与的是专门为中小学生设计的SuperAI超级轨迹赛。比赛分16个组,每组18人,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既有超厉害的高手,也有像我这样第一次参赛的“萌新”。一想到要和他们比赛,我心就“怦怦”直跳,既紧张又兴奋。

比赛头一天,我就和指导老师抵达了郑州,片刻未歇,我们便开始了赛前训练。我们在酒店找了块空地,铺上一张3米长、2米宽的模拟地图,上面的线路弯弯曲曲,有实线也有虚线,就像山里的小路。机器人汽车底下有个传感器,那是它的“眼睛”,能识别赛道标记。比赛时,机器人要完成直线、弧线、转弯、急停这些动作,还得又快又准,不能脱离赛道。老师说,赛前“功课”做得足,比赛才能不慌张。那天,从下午到晚上,我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蹲着,一会儿还趴在地上,反复测试、调整数据,到深夜都不困。老师笑着劝我:“早点休息,明天还要比赛呢!”

比赛当天,我早早就来到现场。那是个宽敞的室内体育馆,中间并排摆着好多赛道,两边坐着参赛选手。我身边两位选手,一位来自武汉,一位来自广东,他们也都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我们一下子热聊起来,心情也放松了不少。我看到了许多高手和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有的机器人外形很酷,颜色鲜艳,动作快如闪电;有的体型结实,设计稳重,追求的是稳扎稳打。选手们一个接一个上场,我有点小兴奋。

我抽签是倒数第二个出场。轮到我时,之前的“小兴奋”变成了“大心跳”,手都有点僵硬了。这时,我想起老师赛前反复叮嘱的话:“别管别人,别想名次,正常发挥就行。”我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用手胡噜了两下胸脯,然后蹲下检查机器人,并默默地对它说:“哥们儿,‘奥利给’,一会儿全看你的了!”

比赛开始,我两眼紧紧盯着机器人,气都不敢出。突然,前面出现一个急转弯,这是我平时训练常“栽”的地方,心头一紧,禁不住大喊:“识别,快识别!”机器人真给力!它按我的编程和图像识别,瞬间做出反应,一个漂亮的急停转向就绕过去了,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接下来的赛程我有把握,可以说手拿把攥!当机器人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浑身轻松。

比赛结果,满分810,我得了798,拿了二等奖。虽然有点遗憾,但老师却鼓励我:“第一次比赛,这成绩很棒啦!”

通过这次比赛,我更自信了,也更喜欢上人工智能。我肯定,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让中国大放异彩!

[人物]

佳节思英雄

张菁纯(10岁)

北京市中古友谊小学五年级(7)班

前些日子,在千家万户欢度新春佳节之际,电视里播出了从太空传来的消息,3名驻守天宫的航天员,在太空为全国人民守岁。这消息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人——英雄航天员杨利伟叔叔。

2003年10月15日,杨叔叔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在浩瀚太空留下了第一个中国人的足迹时,我还未出生呢!但在我家书柜里显眼的地方,摆放着杨叔叔与我姥爷的合影。那是您从太空返回地面时,接受我姥爷采访时留下的珍贵照片。您穿着深蓝色的航天服,1米68的个儿,留着小平头,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久久难以忘怀的印象。

据姥爷讲,您第一次飞天时非同寻常,遇到的难题难以想象。火箭上升到40公里高度时,突如其来的剧烈低频共振,让您经历了“感觉要牺牲了”的26秒,飞船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期间,您多次向地面医监医生报告心理和身体变化情况,为后来载人飞行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安全参考数据。您首次在太空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杨叔叔迈出的这一步,大大加速了我国向太空进军的步伐。

2008年,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出舱,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太空步。2021年,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进行了太空授课。我记得,她将蓝色颜料注入水球,水球变成了漂亮的深蓝色,接着又将一片泡腾片放在水球里,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气泡,但因为没有浮力而停留在水球中,黄色的气泡若隐若现,宛如一颗小小的地球。

2021年春节,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3名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那热烈的气氛至今令我回味无穷。

这一个个的“第一”,与杨叔叔探索太空迈出的第一步息息相关。当年,杨叔叔从太空返回地面后,毅然选择了远离“聚光灯”,担起了培养航天后继人才的重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您坦露心扉,说探索宇宙,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航天发展要立于世界之巅,唯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新型航天员。杨叔叔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了育人之路。如今,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叔叔深度参与了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技术管理工作。每年,我还从电视里或报刊上看到杨叔叔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的身影,您在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激发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对太空的探索与追求。

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崛起,不正是有一代代像杨叔叔这样的人在科技领域奋斗不止带来的吗?我决心向杨叔叔学习,努力钻研科技,长大做一个像您那样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指导教师:郑永梅

[动物]

我与小羊

郝书瑶(11岁)

北京中学明德校区六年级(8)班

我每天在羊叫声中上课。

我刚上课就听到羊叫,直到下课。我听得出这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的时间。

有时,这只羊冒冒失失在围栏里乱跑,于是大家赶紧跑下楼,拔青草,摘嫩叶,抚摸,拍手,喂食。羊这一来完全变了主意,只是温顺地倚在围栏旁,被大家关爱,弄得一身绿色,最后总是躲回窝里睡觉。

大家时时在园子里捉虫子,摘小花,做游戏。羊便总是卖力地呼喊,以讨得可口食物。我于是抓一大把青草跑过去,让它大吃一阵,到觉得它吃得太撑时便跑开了。

我只为它伤心过一次。那次,羊或许是太兴奋或渴望自由。也不知怎的也没人去看它,它没东西可吃,只好在羊圈里转悠,转了一个课间。我上一个课间还去看它,它还好好地在窝里待着。第二天我去看它,它的角竟断了一只,头上有一片暗红,在痛苦地哀嚎。朋友告诉我,那只羊昨天猛地撞在围栏上,把角撞断了。角断了,相当于一个人的胳膊折了,它该多伤心啊!

羊爱吃什么植物,我总是知道。羊的一日三餐便总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关心的报酬是,每当我跑到羊圈时,羊便飞快地跑过来。空气中有些青草的气息,知道有吃的了,它常扒在围栏上,看着我,很可怜的样子。寒冷的冬天,一上午,谁也没去花园。我常去园里摘一大片叶子,再包着龙血树,用草丝绑成几束,喂给羊吃,再回教室。

有一次课间,天气晴朗,心里的快乐使我坐不住,到花园去。一到羊圈,我就停住了。招呼羊过来,我就在旁边坐下,一直没有离开。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羊靠得近极了。指导教师:朱庆国

[地点]

苏州·苏州桥·苏州街

崔子仪(17岁)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三(2)班

我爸爸是从古城苏州走进北京城的。

“90年代的大学生,能毕业分配到北京,那真的是运气爆棚啊!”老爸总是这样感慨,其实我明白,他是想得意一下自己的优秀。

更幸运的是,在我两岁多点儿的时候,我家居然在海淀苏州桥旁边买了房。我上小学、初中那会儿,都是住在这所房子里。学校就在几百米之内,每天上学,真的是方便极了。我爸我妈早上溜达着,就送我到学校了,然后正好去人大西门坐公交上班。

这是一所老房子,年头得有40多年了,面积也小,老式的小三居。我小升初之后,我妈曾跟我爸商量换个房子。“不好,这样孩子上学多不方便呀!”我爸低着头嘟囔,“而且,我真的舍不得苏州桥这个地方!我老家是苏州那边的,来到北京,恰好还住在苏州桥边,这简直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啊!”

我当时根本不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前两三年,我才意识到,我爸内心里有很强烈的乡土情结。他喜欢苏州,几乎每年都要在五一、国庆或寒暑假找时间带我回苏州。苏州老城里的阊门、平门、盘门、葑门,我们都走过,“小桥流水人家”,在我的脑海里完全具象化了。春天时,“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杏花烟雨江南”,石湖边,还有周庄古镇附近大片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夏天时,去胥口、东山、光福等地的太湖边玩,湖中载着游客的手摇船白帆点点;秋天时,甪直古镇、同里古镇、黎里古镇里那些冒着清冷的炊烟的古旧民居,白墙黑瓦,寂静而又温婉,所有这一切都美得叫人心醉!哪怕是冬天阴冷的小雨,丝丝缕缕,落在弯弯曲曲的悠长小巷里,那种意境也让人惆怅并欣喜,真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现如今,虽然身不能长在苏州,但是,在北京城里的家,还是和苏州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确实是一大幸运!而且,这几年,我们的苏州桥社区不断进行环境提升美化,小区里碧桃、杨柳、古槐、银杏,错落有致,还翻修了凉亭、长廊,新铺设了绿地、花坛;三环西北角的苏州桥地铁站周边,这些天也正在进行地面铺设与植被绿化,还做出了小丘、山坡等造型,新栽了油松、樱花、金银木等,我们的周边呈现出江南园林的景观。不要说我爸依依不舍,就是我自己现在也舍不得离开苏州桥边的老房子了!

我们和苏州的缘分仍然在延续。因为,苏州桥往北沿着万泉河路辅路至人民大学西门,由此再往北一直到北四环海淀桥这一段就是著名的“苏州街”了。我的高中也恰好就在苏州街旁。

我现在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放学。骑行的路上,看着路边店铺的变化、人群的流动,我总是想起历史书上讲到的内容。清代时,苏州街就是北京城西北方向的一条重要街市,那时这里聚集着众多的茶叶铺、瓷器铺、酒铺、丝绸铺、当铺、杂货铺等;旁边还有礼亲王府,据说清末民初时转让给了同仁堂乐家,可见当时苏州街的繁华兴旺。苏州街今日已经成为中关村的核心地段,较之以往的繁华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现在聚集的都是计算机、通讯、互联网等高新产业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像一幕真实的时代剧,每天在我的眼前展开,令人无比振奋!

苏州街再往北,通向圆明园、颐和园等地。前几天,海淀公园里的“三山五园”博物馆已经正式开放,巴沟往北的万泉河、北五环外的清河水系景观也都基本改造完成。看到这些变化,我爸和我,内心都充满了欢欣!

从苏州到“苏州桥”,再到“苏州街”,再到“三山五园”,一路走来,这里充满了家的关爱与温馨,刻印着家、城市与我的成长足迹。